敬告:本文章仅供设备用户及相关行业人员交流学习使用,严禁用于商业用途!转载需经得我公司同意!如需转载,请登录以下网址申请转载:
三种针叶树种树皮的阻燃性研究
——火烧迹地调查
云南昆明2块森林火灾火烧迹地调查
调查云南昆明西山区海口镇海丰村的森林火灾火烧迹地后发现,林地上胸径20cm左右的云南松只有少量死亡,而与它们混交的华山松死亡率接近100%。特别是位于平坦山脊上胸径在30cm以上的高大华山松死亡率达23.68%。这些大树的烧黑高度均在1m以下,枝下高在5m以上,树冠下稀疏分布的杂草高度不超过40cm,与它们混交的胸径较小的云南松,枝下高较低,有的甚至发生了树冠火,却没有死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着火时,山脊上的弱地表火在风的作用下,蔓延速度快,林下杂草燃烧释放出来的热量在风的作用下向水平方向大量扩散,减轻了热气流在垂直方向上对枝和叶的作用,难以对10多米高处的华山松枝和叶造成致命伤害,树木的死亡不应该是由枝和叶的死亡引起的。调查昆明安宁“三二九”重大森林火灾火烧迹地后发现,坡地上胸径15cm以上的云南油杉发生过高强度树冠火,叶被烧掉,枝被烧焦,林木却没有死亡。进一步测定这3个树种枝和叶的含水率、粗脂肪、灰分、热值和着火点温度后发现,这些理化指标在各树种间相差不大,不能解释云南油杉小树在高强度树冠火作用下死亡率低于华山松大树在弱地表火短时间作用下的死亡率高这一现象。
由此可见,树种间耐火性差异不是由枝、叶的燃烧性不同引起的。在火烧迹地上,3种树种的树干基部树皮均受到了火焰的直接作用,树木是否能够存活应该与树皮有关。如位于海丰村火烧迹地山脊上在火烧中存活下来的1株华山松,胸径为31.4cm,枝下高为3.8m,林木片面燃烧高度达0.68m,受火直接作用的树皮表面略变黑,剥开这部分树皮后发现其内部韧皮部和木质部表面已变成黑褐色,说明这部分韧皮部和形成层已死亡,死亡范围正好与树皮外表面变黑的范围相同,从中可以推测树皮与华山松树干的受害程度有关。林火对树干的伤害首先是对韧皮部和形成层的伤害,伤害的程度取决于火的强度、火烧持续时间、树皮的厚度和热传导性等。树皮抗火性主要由树皮的厚度、密度、含水率、细胞结构、开裂和脱落方式等因素决定[1]。在国内,有人对树皮的燃烧性进行过相关研究[2-10]。
燃烧阻燃仪器设备尽在www.sy17.com!